編輯室報告

2023 夏末我在哈佛大學研究進修一年後,剛回到政大,在廣電系務會議再度被賦予《廣播與電視》期刊主編重任,當時系上共識要將把這本 33 年老字號的期刊改名,以貼近當代傳播媒體研究潮流,進而提升中英文稿件質量。半年後第 43 期出刊,定名為《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Asian Broadcasting & New Media Research),我也重建網站降低資安風險,並完成投審稿自動化系統。


期刊委員會改組,聘任具 TSSCI 期刊經營經驗的傳播前輩翁秀琪教授和羅文輝教授出任顧問,給予經營優質傳播期刊建議,也延攬了堅強編輯委員陣容,包括香港城市大學周樹華講座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劉蕙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王維菁教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靜宜大學教授李明穎、銘傳大學教授賴玉釵、中正大學副教授陳怡璇,以及本系黃葳威、許瓊文教授一起打造期刊新氣象。


本期內容展現跨領域、多元方法的研究內容,共有三篇實證研究論文及一篇書評。第一篇是由張伯謙、簡陳中、林子浩合著的〈後疫情時期從電影院轉換至串流影音平台觀影行為研究:以推力-拉力-繫止力修正模式探討〉論文,雖然 OTT 平台在疫情期間蓬勃發展,本問卷調查量化研究基於「推力-拉力-繫止力模型」基礎,調查後疫情時期消費者從電影院(實體觀影)到 OTT 平台(線上觀影)轉換行為之關鍵因素,了解疫情時期對兩類影視產業影響,並提出對電影院和 OTT 平台業者因應策略建議。何欣容所著〈高評估為電視機構言談─分析生活風格談話節目影像與視覺意義〉一文,闡釋高評估會話和電視言談之特定組織方式,作者使用會話與影像分析,審視談話節目中專家示範如何透過鏡頭和對話導引觀眾經歷現場之高評估事件。第三篇文章是林宇玲的〈從場域論觀點檢視學生的 360°新聞學習與實踐〉,從 Bourdieu 的場域論觀點,本文關注 360°全景攝影新聞實作學習對新聞習性和專業實踐之影響,發現 360° 全景攝影以閱聽人為導向,能突破傳統新聞習性和線性敘事思維框架,讓新聞客觀性更透明。最後,本刊書評為〈在歷史過程中不斷轉身:臺灣電視節目 60 年的發展與反思〉,劉蕙苓分析臺灣匯流學會所集結的十一篇專文,作者們從播出、產製及轉型競爭等不同角度梳理臺灣電視發展之歷史軌跡,闡述六甲子政經社會變遷和影視科技變化,台灣電視內容隨之演變與轉型的歷程。

 

《 亞 洲 廣 電 與 新 媒 體 研 究 》 ( Asian Broadcasting & New MediaResearch)維持一年兩刊,新期刊編委會將持續經營廣電新媒體研究理論與實務對話空間,第 44 期預計於 2024 年底出版,鼓勵研究海內外傳媒和新科技的學術社群踴躍投稿,歡迎跨領域或實務相關論文(中英文皆可、研究方法不限),請舊雨新知共同支持此歷久彌新的學術園地。

 

《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主編 林翠絹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電系暨創新國際學院教授
2024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