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2020年起《廣播與電視》期刊的英文名稱改名為Journal of Audio-visu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並期許將定位調整為廣電新媒體相關領域,尤其鼓勵跨領域與實務相關研究的投稿,並且穩定地維持著每年出刊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段期間,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在台灣一度受到有效控制但又於2022年春季開始再起並造成顯著的災害;同時國際地緣政治緊繃導致戰亂的出現,造成國際局勢的紛擾乃至台海兩岸也出現緊張。在這樣的動盪背景之下,我們欣喜於不同主題的研究成果與精采稿件依然紛至沓來,作者們的學術研究熱忱不減,在作者、審稿者編輯團隊共同的努力下,本刊順利地完成了收稿的工作,第42期《廣播與電視》期刊終於得以出版發行。

 

本期內容質量兼備,包括精彩的三篇研究論文與一篇書評。三篇論文包括賴玉釵的〈跨媒介網絡之閱讀情境與閱聽人詮釋/思辨:以自然書寫《法布爾昆蟲記》視覺化讀本為例〉、李佳蓮與陳才的〈公視PeoPo平台資深公民記者持續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及林玲遠的〈電視科學紀錄片中不可觀察事物之表現與敘事風格之轉移──BBC《地平線》系列為例〉;一篇書評為梁右典的〈我們與世代的距離:跨世代媒體行業的觀點激盪與文化省思〉。

 

賴玉釵的〈跨媒介網絡之閱讀情境與閱聽人詮釋/思辨:以自然書寫《法布爾昆蟲記》視覺化讀本為例〉探索跨媒介網絡情境之閱聽人如何引用自然書寫「視覺化」素材,建構知識為核心之故事網絡,並說明閱聽人可以藉由圖像特徵來聯想特定的物種,從而連動以圖像為核心之知識網絡。梁右典的書評〈我們與世代的距離:跨世代媒體行業的觀點激盪與文化省思〉則介紹Derek Johnson2019年出版的Transgenerational Media Industries: Adults, Childre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ulture一書,作者指出該書探討跨世代媒體行業的整體狀況,在成人與兒童、生產與消費、職業與業餘之間探討個別性的案例,並從中觀察在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下,跨世代媒體行業對於價值觀念的傳遞、意義內涵的形塑與親子溝通的互動,究竟呈現如何的文化面貌。

 

李佳蓮與陳才的〈公視PeoPo平台資深公民記者持續參與動機之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以半結構式的提問方式,訪問九位長期參與的公民記者,以及三位公視平台的工作人員,進一步釐清公民記者與公共電視成立的網路PeoPo公民新聞平台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指出從事公民記者可區分出若干種不同動機,而PeoPo平台的知名度、網頁瀏覽數與分享等機制對公民記者具有吸引力且能滿足他們不同的需要。

 

林玲遠的〈電視科學紀錄片中不可觀察事物之表現與敘事風格之轉移──BBC《地平線》系列為例〉觀察世界最長壽的電視科學節目:英國BBC電視台的《地平線》(Horizon)系列表現手法之歷時性演變,研究結果顯示60部樣本影片可以很好地分成代表早期、古典形式,及後古典形式的三個群型,並指出此結果呼應了Cagle2012)在社會議題紀錄片所觀察到的「後古典」(postclassical nonfiction)轉向。

 

《廣播與電視》期刊編委會竭誠歡迎海內外傳播領域學術研究先進與朋友們踴躍賜稿,關於廣播、電視、電影、電訊、新媒介、新科技影視應用……等相關或跨領域研究議題、各種研究方法與理論或實務面向成果皆歡迎投稿,以促進廣電新領域的開拓、全方位的對話與交流。

 

《廣播與電視》主編 許志堅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教授

2022 8